国际设计学院微景艺境工作坊圆满结束
近日,国际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开设“微景艺境”跨学科创新工作坊落下帷幕。由企业导师范雷与环境专业谢绣竹老师共同授课,以微景观设计与制作为核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从课堂到市场、从设计到实操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活动旨在探索微观尺度下的空间叙事、材料创新与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融合,标志着设计教育向跨学科与生态敏感性迈出的重要一步。
课程分为两大个部分:一是小型微景观制作,二是室内植物造景制作;为期两周的工作坊课程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跨学科实践机会,其产出的系列创新作品深受师生喜爱,该活动成功地将微景观这一流行概念提升至较为前瞻性设计实践的高度,为培养下一代具有生态责任感和系统思维的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师生合照
课程第一部分小型微景观制作例如:生态缸制作、造景盘制作和水草缸制作。"微景观虽小,却蕴含丰富的设计哲理,"指导教师谢绣竹表示,"通过植物缸的设计制作,学生能够学习如何在小尺度空间中处理形式与功能、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些能力对未来的景观设计与文旅策划项目都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期间,学生们展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他们积极投入实践环节,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团队协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最终完成了多个兼具创新性与实践性的微景观设计作品。


制作过程


造景盘


生态缸




水草缸
课程第二部分室内植物大景观制作,由冯宇杰总监和范雷老师共同指导教学。企业导师范雷在点评时表示:"本次课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操能力。学生们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空间创造力,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设计行业的新生力量。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接行业需求,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大型微景观制作与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感想
这次课程像一次微缩的项目实战,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综合能力,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这方寸天地仿佛生活的隐喻:我们无法掌控所有变量,却能怀揣一颗匠人之心,去构建、去维护,然后谦卑地接纳那些不完美的生长与意外的诗意。最终,景观滋养的不仅是植物,更是观者的心境,让人在喧嚣中觅得一处可随时退守的宁静桃源。
————环境23-1班(英文班)叶盛垚
“作为一名学生,能如此早地接触到行业一线的专家指导,我感到非常幸运。正在于方寸之间的取舍,从宏大的自然中提炼精髓,一石一木都需承载意境。修剪苔藓时,我常想,这何尝不是在修剪内心的芜杂?当指尖触碰湿润的泥土,仿佛也触碰到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最终,一个完整的小世界在掌心诞生,它安静地呼吸,教会我:真正的丰盛,不在于堆砌,而在于留白;真正的创造,是成为自然的谦卑合作者,让一芥子也能映照出大千。
————环境23-1班(英文班)侯金阳
“我们专业擅长构建虚拟空间,而这次亲手触碰泥土、石材和植物,是一种非常治愈的体验。 微景观设计,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起初,你是一个造物主,精心布局每一处山石与水系。但真正的魅力,始于完成之后。苔藓会悄然蔓延,植物会自由生长,光影会随季节流转。你不得不学会放手,从控制者转变为观察者,欣赏它自然演替的生命力。
————数媒23-2班(英文班)莫宏扬
供稿单位:国际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编辑:范博尧
审核:徐文东
